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53节  (第1/2页)
    等好几人连拽带捞的把那东西弄上来,竟齐齐傻了眼。    这钓上来的,竟然是只瞪着绿豆眼儿的王八。    王守仁哭笑不得的看着那王八,半晌没说出话来。    难怪会这么沉啊。    皇上送别王大人之后,吩咐那大鱼缸就放进乾清宫的议事殿里,勤换水还栽培点荷花啥的,就当是生态加湿器了。    小豹子似乎闻见了味儿,直接从皇上的膝上跳了下去,凑到大缸边转悠来转悠去,还试图用软软的爪子挠破这半人高的瓷缸。    虞璁回味着王大人之前说的种种,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。    这亡者不可追,可是老眼昏花的问题,还是能解决的。    不光王大人年纪大了,那些个内阁和六部里的老臣,恐怕眼神也不太好使。    再一个,如果能把眼镜和望远镜都炮制出来,将来行军时多带些军用镜筒,恐怕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。    一想到这里,虞璁又吩咐鹤奴推掉傍晚的见面,再把赵璜叫过来。    这头赵尚书算是盼星星盼月亮,就盼着皇上再给他提供些闻所未闻的想法。    这公交车知声堂和云禄集,如今在自己的管理下蒸蒸日上,兵部那边的图纸也已经改了多版,越来越能够适应作战的需求。    赵尚书一去乾清殿,见着小豹子时吓一跳,差点踩着这黑乎乎的小毛团。    “赵尚书啊。”虞璁这头正喝着茶,慢悠悠道:“你知道怎么做玻璃么?”    赵璜愣了下,心想皇上该不会要玩物丧志了吧。    2    这中外的玻璃制备,都起源的很早。    中国早在商周时就有了类似的制品,据说出土的战国文物上,有的铜兽眼睛上还镶着玻璃珠子。    只是这门工艺被拉去纯粹作装饰之用,而且在后期还越走越歪了。    由于玻璃这种东西,本身是化学反应以后的产物,许多道士便视其为珠玉,开始有‘食金饮玉、可以长生’这样的说法。    赵尚书听到皇上开始关心这些花架子的东西,其实心里有点不是滋味。    虞璁明显注意到刚才还兴致勃勃的赵大人都蔫了,慢慢开口道:“这玻璃,又可以说琉璃,倘若放在钗环上也只能当个摆设。”    “可如果另寻用途,便大有不同。”    难道还有别的用处不成?    自从之前种种举措都大获成功之后,赵璜打心底佩服又崇敬皇上,基本上他说啥自己就会拼命干啥。    他仔细想了想,开口道:“皇上,前朝有个瓘玉局,是为元朝的那些达官贵人烧制琉璃用的。”    “那就肯定有留存的资料,你这样,”虞璁想了想道:“你先去这中宫西边的道院里,问问邵道师和陶道师,他们平日炼丹问药的时候,恐怕也炼出过玻璃。”    “这些自然都好说,”赵璜应了一声道:“只是玻璃形色繁多,不知道陛下想要哪一种?”    “无色的。”虞璁意识到古代和现代的概念有很多差别,抬手比划道:“要那种——又宽又长、质地坚硬不易碎、能透光又质地干净的。”    “若是能够做出来,朕定重重有赏。”    赵璜一一记下,点了点头,忙不迭去了。    这头虞璁在小本本上把有关眼镜和望远镜的设想都记清晰了,一抬头瞥见鹤奴又走了进来。    “皇上,杨首辅想见您。”    “快放他进来。”    杨首辅有什么事来找自己?难道是科举改革即将推行,又觉得哪里需要改改么?    没过多久,杨一清缓缓走进来,虞璁一见他精神矍铄,整个人气色好了许多,心里又松了口气。    “陛下。”杨一清行礼之后,开口道:“臣并非是爱闲话之人,但近日陕西有友人写信过来,不知陛下可有空听一听?”    陕西那边?    虞璁点头道:“不必拘谨,尽管说吧。”    原来那晋王在得了‘明誉令’的谕旨之后,当天就收拾行李带着奴才和打手们出了门,想必是早就被关在府里闷透了。    这明誉令一出,他不光可以在封地里自由来去,还可以带领打手去清算一些庞杂亲戚的家产,简直跟过年似的欢欣雀跃。    说是亲戚,哪里还互相认识,也只是挂着个名头而已。    晋王那个一出手,那就压根不留情面,上来直接滴血验亲,但彼此之间差了这么多辈,哪里还有什么血缘可谈,这不就直接抄家伺候,压根不听人家哭诉求饶。    老百姓们偃旗息鼓的躲在自家宅院里,大气都不敢出一声。    这些宗亲从前仗着自己是皇室,肆意横行抢掠民脂民膏,连衙门里的老爷都不敢上前劝一句。    如今这一片黑吃黑的模样,竟让人有几分大快人心的感觉。    “竟动作如此迅速?”虞璁拍掌笑道:“那晋王恐怕也是黄鼠狼入了鸡圈里,吃到肚子撑破都不嫌多吧。”    “正如书信中友人所见,这晋中如今有些宗族恨不得把玉牒给烧了,生怕自己跟皇室扯上任何关系。”    杨一清说到这里时顿了顿,脸上又露出了担忧的神色:“只是陛下,若如此行为,以后几个藩王各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