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番外9被世界遗弃的角落(齐线) (第5/6页)
,但唯独没有纽约。那个位于世界之巅的意象,更像是她少年时期某个不切实际的憧憬残余——一个完全脱离原有轨道、只有她和“理想爱人”的、真空般的乌托邦。 十七岁的她曾经幻想过,和以后的爱人蜗居在纽约的顶层公寓,她渴望在异国他乡的高楼俯瞰风景,在烈风中接吻,长久拥抱,然后在铺天盖地的雨里,在落地窗边做爱,隔绝时间,隔绝喧扰,只有她们,城市,车流,人海,都成为泛泛的背景。 是梦。只是一个因为积压了太多无法排遣的记忆而衍生出的、无比逼真的梦。 可为什么是Joyce?为什么在方欣逝去,妈妈老迈的现在,梦境会如此清晰地召回Joyce的身影,召回那些激烈到近乎疼痛的亲密? 她掀开被子下床,赤脚踩在微凉的地板上,走向客厅。步履间,梦里的触感似乎还在隐隐作祟,尤其是腿心深处,那种被填充、被撞击的幻觉久久不散,带着一种荒谬的、生理性的湿润感。她厌恶又迷恋这种身体对虚幻的忠实反应。 给自己倒了杯冷水,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,稍微压制了胸腔里那股莫名的燥热。她走到窗边,推开一丝缝隙。北京初夏清晨的风,带着植物叶片的气息,温和而克制,与梦中那种仿佛要摧毁一切的烈风截然不同。 “风太大,小心冻亲。”——梦里Joyce的叮嘱,带着柔软的腔调,仿佛还在耳边。 霍一闭上眼,深吸一口气。 都是假的。 真实的,是方欣已经冰冷的墓碑,是妈妈日渐增多的白发和偶尔流露的、需要人陪伴的眼神,是……是齐雁声也已经归于尘土的现实。 那个在舞台上挥斥方遒、在生活中八面玲珑、在私底下对她展现出惊人开放与纵容的Joyce,那个让她爱恨交织、欲罢不能的矛盾综合体,也早已不在了。 心脏的位置传来一阵细密而真切的绞痛。她按住胸口,眉头紧锁。 打开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,屏幕冷光在未完全亮起的房间里,她熟练地打开浏览器,手指在触控板上无意识地滑动了几下,最终,却像被什么无形之力牵引,点开了视频网站。 搜索框里,她几乎不用输入完整的关键词,联想列表就跳出了“齐霍”、“玄都手札”、“齐雁声 霍一”等标签。 她点了进去。 扑面而来的,是各种剪辑视频。数量之多,生命力之顽强,远超她的想象。 她以为自己早已淡出公众视野,以为随着齐雁声的离世,那些陈年旧事会被迅速遗忘。然而并没有。 也许是因为《玄都手札》那部剧在多年后,因其独特的悲剧内核和女性视角,被重新评估为某种“神作”;也许是因为她和齐雁声之间那二十多岁的年龄差,在当下“姐狗”、“姨狗”文化盛行的语境下,反而成了萌点;也许,就像那个梦一样,人们总是热衷于在蛛丝马迹中,寻找那些超越了世俗规范、幽微而深刻的情感联结——就像评论区有人提到的“袁立和李红”,那种说不清道不明、却足以让人津津乐道多年的氛围感。 “悼念我嗑的第一对BE上古大神CP……” “故事鲜艳,而缘分却太浅...” “正主一个长居北京,香山红叶,深居简出,一个埋骨香港,地久天长。生死之间,一南一北,何其遥远漫长。” “面如微云素月,何其隽永的印记,点一首指纹给我们悲情齐霍” “可是她们真的好真……” 霍一的目光扫过这些评论,心情复杂得像打翻了的调色盘。有荒谬,有讽刺,有一丝被窥探的不适,但更深层的,是一种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……慰藉。 原来,那些被她深埋心底、以为只有自己和当事人才知晓的惊心动魄,并非完全湮灭于时光。它们在另一个维度,以另一种方式,被记录着,被怀念着。 她随手点开一个播放量很高的剪辑,背景音乐是那首《半生缘(我们在这里相遇)》。 画面开始流动。 第一个镜头,是多年前《玄都手札》开机仪式后的某个雨天。她被狗仔抓拍到出现在齐雁声剧团的门口,没有打伞,发丝被雨水打湿,几缕随意地贴在脖颈上,她微微蹙着眉,侧影在雨幕中显得孤绝而倔强,评论区有人说——“像一只被雨淋湿、却不肯低头的小狼”。那时,她正为了剧本和选角,一次次地“叁顾茅庐”,试图打动这位早已半退隐的粤剧大师。 画面一切,是某次颁奖典礼。她穿着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装,走在前面,注意到地上缠绕的话筒线,极其自然地俯身,用手拂开。而身后,穿着一身宝蓝色曳地长裙的齐雁声,就那样提着裙摆,步伐从容地从她让出的空间经过,眼神甚至没有与她交汇,但那份默契,仿佛演练过千百遍。霍一记得那时,她们剧组期的激情早已冷却,正处在一种刻意保持距离、试图让关系回归“正常”的挣扎期。可身体的本能,或者说,潜意识里的关切,却出卖了她们。 下一个片段,是玄都的拍摄现场花絮。穿着令狐喜宽大官袍的齐雁声,转身时袖子带倒了旁边小几上的保温杯。几乎是同时,一只属于年轻人的、骨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