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30章 对虏策 (第1/2页)
孟南贞最开始展现出来的见识,让信王对他极为欣赏。 随后和东林党的合作,让信王认可了他的能力。 至于那五十万两银子,则让信王终于信服了他的学说。 偌大的一个信王府,原本一年的收入,也只不过是二十多万两银子而已。 摊牌到王府各处,那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盈余了。 信王想要做些什么,就必须省吃俭用。 信王妃纺纱织布,还真的不是做做样子。 可能有人疑问了,信王府到底要做什么,会耗费那么多钱? 别的不说,骆养性这些人不需要钱吗? 人家忠心耿耿投靠过来,没有点好处,凭什么给你卖命? 再一个,和魏忠贤争锋,难道只靠嘴吗? 所以一直以来,信王都对银子很是头疼。 结果在孟南贞的联系下,信王府和东林党建立了商贸渠道。 原本只能换些小钱的棉布,还不知道要几年才能卖光呢,一下子就换回来了五十万两白银。 并且东林党的人也没有瞒着信王,很直白地告诉他,这些棉布看起来花费了很多钱。可只要运到海外,就能赚取两百万两白银。 去掉各种成本和消耗,最终也能剩下一百万多两白银。 这个消息,震的信王头皮发麻。 他还特地跑到京师的布店去问过,一匹像信王府出产的这样中等的棉布,售价只有五两银子。 即使是上等的松江印花棉布,售价也不过十两银子而已。 这还是京师,偏远地区,价格更低。 信王府产出的这些棉布,如果都在大明境内贩卖,即使都能卖出去,差不多能赚到五万两银子。 可仅仅是一个销往海外,竟然就增值了十倍左右。 这个差距,实在是太吓人了。 旋即,信王又想到了更多。 此时大明一年的赋税是多少呢? 三百多万两白银而已。 这些钱,要摊派到各个地方去使用,可谓是捉襟见肘,效果不尽如意。 就只是这么点赋税,天启都要绞尽脑汁,用尽手段,和那些口口声声不能与民争利的臣子们、士绅们斗争不休。 结果他一个小小的信王府,就只是往海外走私了一批棉布,就换来了五十万两白银。 这要是整个大明都对对外贸易的话…… 想到这里,信王不禁打了一个哆嗦,然后便不敢想了。 那样的话,大明还会缺钱吗? 恐怕到时候,户部的官员愁的就不是国库里能跑马,而是如山如海的银子该怎么花掉了吧? 什么? 你说女真人凶猛,女真不满万,满万不可敌? 那用银子砸死行不行? 什么? 你说陕北大旱,颗粒无收,百姓衣食无着? 那用银子换成粮食行不行? 信王和孟南贞讨论过许多。 孟南贞便告诉他,目前所有的危局看起来千头万绪,但归根结底,全都是银子的问题。 只要有足够的银子,女真顷刻间可以消灭,陕北的灾害也根本不算什么。 只要有钱,粮食要多少有多少。 大明不够,安南、占城、暹罗、扶桑、琉球、吕宋,有的是粮食可以买。 如果说这些太远的话,那么信王府在突然多了五十万两银子的巨款之后的变化,更是让信王明白了资本的力量。 这位原本要成为封建集权的未来帝王,并没有意识到,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蜕变着。 在他的眼里,伦理道德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。 他更加看重的,尽是财富而已。 按理说,对于信王的这种变化,他的老师们应该是痛心疾首的才对。 很幸运的是,他的老师,基本上都是出自于东林。 这些人虽然也是学习孔孟之道成长起来的,但家里那做不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