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38章 班底 (第2/2页)
先原本的历史上,东林和信王的关系并不是多么的亲密。 他们只是有共同的敌人而已,但信王登基之后,东林也没有捞到多少胜利果实,相反还渐渐被排除在了朝政之外。 其次,东林在宫内没有什么势力,达不到可以谋害皇帝而无形的地步。 再者,如今的东林正忙着吸收先进的思想,整合力量,重新布局,自然不会去干这种阴私的勾当。 如果要让孟南贞怀疑的话,其实最有可能这么做的,应该是晋党。 更确切地说,是晋商。 理由嘛,也很充分。 那就是努尔哈赤刚死,皇太极还要吸收权力。 他很怕这个时候大明对后金动手,所以要给大明制造内乱。 而最好的乱子,莫过于权力交接。 他自己就在处于权力交接的过程中,和后金的王公贵族斗的不亦乐乎,自然知道其中的艰辛。 而且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不同,他懂得重用汉人,懂得联合更多的力量。 也是在他继位之后,晋商才和后金勾勾搭搭到了一起。 所以通过晋商和晋党对天启下手,这个嫌疑非常大。 他比崇祯早继位一年,就比崇祯多一年的准备时间。而且等崇祯刚刚要理顺朝政的时候,他又悍然领兵入关,给大明添了更大的麻烦。 可以说,皇太极在节奏的把控上,绝对是一个高手。 如果孟南贞是心系大明的话,或许还会想办法反制。但是对不起,让天启下台、推信王上台也是他的计划。 所以他和关外的皇太极,算是不谋而合。 至于最后结果对谁更加有利,那就要日后再看了。 这背后的密辛,因为没有证据,所以孟南贞也不会信口开河。 而且有了他的阻挠和劝解,孙承宗也绝了立刻进宫、劝谏天启的打算。 天启已经时日无多了,身体疲惫,孙承宗也不忍心去打扰他了。 偌大的京师,并没有多少人知道,曾经叱咤风云的帝师又回来了。 而他这次回来,哪儿没去,直接跟随着孟南贞,静悄悄地进了信王府。 其实从孙承宗进城开始,阉党的人就盯上了。 一直到孙承宗进了信王府,并且里面传来消息,确定孙承宗安定了下来,魏忠贤才放下心来。 看来信王果然只是关心辽东局势,不是要利用孙承宗来对付自己。 直到现在,他才感到压力尽去,不用担心外部的威胁,专心去思考该怎么解决内部的问题了。 “孙师傅,您终于来了。” 信王府内,信王却大喜过望,亲自迎接到了正堂,抓着孙承宗的手热泪盈眶。 他和孙承宗本没有什么交情,但每每都听天启说起过孙老师大才。 信王心忧国事,自然渴求贤达。 而威震辽东、刚正不阿、文武全才的孙承宗,自然是他心仪的目标。 否则的话,将来他继位之后,也不会立刻启用孙承宗了。 只是那个时候,事态已经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程度。强如孙承宗,也只能徒呼奈何。 看着信王激动的样子,孙承宗也是老怀大慰。 文王得遇姜尚,恐怕也莫过于此了。 陛下啊,如果您能这样就好了。 只可惜,天启只要魏忠贤。其他的人在他的眼中,大概都是要害自己的刁民吧。 “孤每听闻辽东噩耗,想到祖宗江山败坏至此,便夙夜难寐,心惊胆战。孟先生说孙师傅乃辽东宿将,胸有丘壑,当能为孤解惑。孤便求了皇兄,还请孙师傅得以教我。” 信王的诚恳固然让孙承宗感动,可更加让他侧目的,是信王对孟南贞的称呼。 称一个太监为先生,而且持礼甚恭,天启对魏忠贤,也没有到这个程度啊。 联想到两人一路同车而行时,孟南贞的言行,孙承宗终于有所顿悟。 这个小太监,恐怕是信王班底里的第一号人物。 今后想要尽展所才,必须要和这个小太监搞好关系才行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