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七百一十五章 粮食和零钱 (第2/2页)
势浩大的劝购动员。可惜,除去那些急着向四大行借款的商户,压根就没有人替政府“分忧”。 作为人口大省,河南的指标自然不会少!虽然天天开兵见仗,可头摊派下来的数字依旧一加再加,据说比滇黔两省加起来还多出几分。对于省府那些大员们而言,销售压力几乎不亚于征购粮食和征募壮丁。 法币肯定是要贬值的,别人不知道,赵诚却清楚的很,他没指着发国难财,可是弄点小钱补贴军费开支总是不错的。之前已经通过索伯特银行吃进了大约五百多万美元的美金公债,这次索性“帮人帮到家”,把河南地方承担的销售额通通拿下。 当然,肯定不能大张旗鼓的去要,多少还得装出些不情不愿的样子,没准还得和人家讨价还价、要些好处。比如,减免陕州地方一部分人头税比如,将一部分和陕州保安旅不对付的官员调离比如,尽量不从保安旅各农场雇佣的青壮年中抽调壮丁再比如,让中央银行多调拨一些小额法币来陕州。 这两年,为节约发行成本,同时也为了运输的便利,中央银行的大佬们下令尽量多印发大额法币,闹的小面额票子反倒成了稀缺货。 日本人也是频频出手,想着变着法的捣乱、添堵。为尽量套取大后方的军需物资,同时也为了达到扰乱大后方金融秩序的目的,他们对法币采取了拒新吸旧、拒大吸小的策略。例如,战前中国银行通过英商罗纳德印钞公司印刷的水印法币,在中泰边境购买走私物资时,每百元5元、10元的小钞可当做新币115至116元使用,有时甚至可以达到121至122元的高价。再比如,在走私重镇安徽界首,日方煽动不法商人及汉奸,凡购买自沦陷区流入的奢侈品,一律只认法币小钞,美名其曰防止有人借假币套利。一来二去,河南、安徽,乃至陕西、陕西等地,陆续出现小面额钞票难以为继的局面。市面,用百元面额新钞票兑换二元、五元、十元等面额的小钞时,每千元的贴水一度达到了三百元。至于作为辅币使用的“当十”铜元,已经由战前每元法币兑换350至360枚,生生被炒作到每元法币只能兑换90至100枚,甚至还有升水的空间。一些城镇,老百姓在买卖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物件时,因为零钱匮乏,不得不以物换物,甚至使用邮票、米麦之类来代替辅币。 平头百姓用小面额钞票买点沦陷区来的走私货,不过是为了让家里日子过的松快些,一些有权有势的家伙可没少用日本人的政策发国难财!索伯特银行一份秘密报告中提到,在四大行不少员工都在用小额钞票和日本人“喜爱”的旧钞、人头钞牟利,他们在下款给民营银行、银号、钱庄和商家时,每万元皆会索要好处费二三百元至四五百元,搞的业界和商界苦不堪言。 老话说的好,敌人坚持的,就是我们要反对的!既然日本人铁了心的要拿小额钞票作伐搞事,那就陪他们斗到底,无非就是些印刷陈本而已,些许小钱,赵大爷还掏的起 作者八扇门老王说:民国17年,国民政府宣布田赋归地方省收入。民国27年,某地规定一等则亩征田赋052元,中则047元,下则042元二等则亩征037元,中则032元,下则027元三等则亩征021元,中则016元,下则011元。另,1942年,豫西陕县一代,一亩地的税大概87斤小麦,折合6市斗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